主要經文:羅馬書二章1~16節

A.問題研究
一、人為什麼會論斷別人?
二、『行善的人』跟『作惡的人』結局有何不同?
三、有律法的人跟沒有律法的人有什麼差別?
四、人能靠著道德行為稱義嗎?

B.結構研究
羅二:1~16神的審判
一、審判的原因(vv.1~4)
1.論斷別人的結果(vv.1~3)
2.上帝恩慈的原因(vv.4~5)
二、審判的公平(vv.6~11)
1.照各人行為審判(vv.6~8)
2.作惡行善的結局(vv.9~11)
三、審判的依據(vv.12~16)
1.猶太人依法受審(vv.12~13)
2.外邦人依心受審(vv.14~16)

C.釋經研究
羅二:1~16神的審判
本段大意:不要論斷人,神是公義、慈愛和公平的,日子來到,祂會按著個人所行的報應各人。

一、審判的原因(vv.1~4)
vv.1~4「你這論斷人的,無論你是誰,也無可推諉。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,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,因你這論斷人的,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。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,神必照真理審判他。你這人哪,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,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!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?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、寬容、忍耐,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?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,為自己積蓄憤怒,以致神震怒,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。」

1.上帝真理的審判(vv.1~3)
1>v.1「論斷」特別指不好的意味:對人不公平的論斷、批評、挑剔、責難;定罪。
2>v.1「無可推諉」沒有藉口。由於神的忿怒已向所有人顯明,並由於所有人都擁有關於神的知識,所以那論斷別人的人也是在神面前「無可推諉」的;「無可推諉」顯然是從一章20節重複過來的(這詞在新約出現就只有這兩次)。
3>v.2「這樣行的人」原文作「做這種事的人」(現中)就是行一章18~32節罪惡之事的人。
4>v.2「真理」實在,與只有表面相反:常指內心的完全與公正的意思,不但與虛偽相反,而且也與外部所表現的善行不同。
5>v.2、v.3「審判」名詞,指定罪的判決。

原文開頭有dio是「所以」(思高)或「為這緣故」的意思,指向一章18~32節講到這些行為的人: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只要是行出這些事情,神必按著祂的公義審判,因而那些犯了同樣的罪(儘管也許方式不一樣)的人不應該認為他們可逃脫神的審判。

2.上帝豐富的恩慈(vv.4~5)
1>v.4「藐視」誤解某事,對神的恩慈有錯誤的想法。
2>v.4「祂豐富的恩慈、寬容、忍耐」亦是「他慈惠寬容與恆忍之豐富」(呂譯),下一句重提神的恩慈,好像以恩慈來概括本句的三個項目「祂豐富的恩慈」、「良善」、「慷慨」。
3>v.4「恩慈」良善,良善的原文有兩個字,一個是agathos,是管教中顯出來的良善;另一個是chrestos,是像祂對行淫時被捉婦人的那種仁慈。
4>v.4「寬容」制止的意思,是指暫時不施刑罰;「忍耐」與「寬容」連用時,「寬容」是對事的;「忍耐」則是對人的。
5>v.4、v.5「悔改」對罪與義的想法和態度完全改變,從而生出生活方式上的改變。
6>v.5句首有「可是」一詞,表示論斷者的行徑是與神之恩慈的本意相違。
7>v.5「任著」按照,「剛硬」固執;「積蓄」忿怒,堆積起來,一般來說是用在財寶的堆積,這裡卻用在忿怒上。
8>v.5藐視神的心就是剛硬的心,不悔改積蓄忿怒就是上帝的震怒,這忿怒或震怒是在上帝公義審判的日子可以顯出來。

他們不應該對不道德之事以審判者姿態自居,而是應該看到他們也面臨神的審判;他們也不應該把神因忍耐而沒有審判他們看成是他們自己無可指摘,而是應該意識到神只不過在給他們悔改的機會。

二、審判的公平(vv.6~11)
vv.6~11「他必照個人的行為報應各人。凡恆心行善,尋求榮耀、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;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,反順從不義的,就以忿怒、惱恨報應他們。將患難、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,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臘人;卻將榮耀、尊貴、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,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臘人。因為 神不偏待人。」

1.照各人行為審判(vv.6~8)
1>v.6這句宣告神之審判的三個特色:審判的普世性──「每一個人」;審判的標準──「照各人所做」;審判的結果──與所做的相稱之「報應」。
2>v.7「善」指內在價值,尤指道德方面;保羅在此不是講靠行義得永生,乃是清楚指出聖經慣用的原則──我們的「行」肯定我們的「是」。
3>v.7「尋求」嘗試著取得,渴望著擁有;「榮耀」榮耀、榮光;「尊貴」大部分用於屬天的財富。
4>v.7「榮耀、尊貴」原是神的,也是神賜給我們人的;尋求不朽壞的,就是尋求永存的生命。
5>v.8「結黨」的原文eritheias是從eris(競爭)來的;NEB譯為:被自私的野心挾制的人。
6>v.8「不順從真理」不順服神和祂的律例而言。

2.作惡行善的結局(vv.9~11)
1>v.9「患難」指由外在環境所施加的壓力或造成的困難,或指遭難的日子、末日的災難;「困苦」艱難、痛苦、麻煩,內心的痛苦。「患難、困苦」是神「忿怒、惱恨」在人的經歷裡所產生的結果。
2>v.10「平安」取代了v.7的「不朽」,而行善者在該節所得的賞賜是「永生」,故此「平安」顯然有救贖性的含義,相等於「救恩」。
3>v.9、v.10「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臘人」這句話同樣用來形容神負面的報應和正面的賞賜,也說明了神的公義,因猶太人先得神的啟示和律法,所以好、壞的報應也列在先。
4>v.11「因為 神不偏待人」較貼近原文的譯法是「因為在神那裏並無『以貌取人』這回事」。原文名詞直譯作「提起(某人的)臉來」表示接納歡迎的意思,應用在猶太人身上「神不偏待人」即是:他們不能因為與神有立約的關係,就聲稱應以「特惠國」的地位受神從寬發落。

神是公義是信實的,日子將到,我們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(加六7~8)。

三、審判的依據(vv.12~16)
vv.12~16「凡沒有律法犯罪的,也必不按律法滅亡;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,也必按律法受審判。(原來,在 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,乃是行律法的稱義。沒有律法的外邦人,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,他們雖然沒有律法,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。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,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,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,或以為是,或以為非。)就在 神藉著耶穌基督審判人隱密事的日子,照著我的福音所言。」

1.猶太人依法受審(vv.12~13)
1>v.12原文開首有「因為」一詞,本段功用是為要證實上一句「神不偏待人」那句話:猶太人有神賜摩西的律法,外邦人卻沒有,在這段保羅說明沒有律法的外邦人,什麼是他們審判的依據。
2>vv.12~14「律法」在保羅書信的用法中有多種意思,最通常是指摩西的律法。與下一節和v.14的律法指同一樣東西,而v.14明說外邦人所沒有的,可見本段所論的律法是猶太人的律法,即是摩西的律法。
3>v.13「聽」律法,聽在這裡的意思不是「聽見而且遵行」,而是「只是聽而不行」。
4>v.13「稱義」即是「得稱為義」(新譯),是被神宣告為「在祂眼中看為義者」。

v.13 經文開首有括號,是因為和合本將本節及隨後的兩節視為插入句。其重點在於「聽律法的」和「行律法的」兩者之對比,本節原文在句首有「因為」一詞,這表示本節的功用是要提出理由支持(證實)v.12b指猶太人的那句話,故此本節「行律法的」也是指猶太人,但事實上卻沒有人能完全地遵行律法,以致他能靠自己的行為得稱為義(三9b、20)。

2.外邦人依心受審(vv.14~16)
1>v.14「順著本性」外邦人「生來」沒有律法的知識,但當他們信了基督,他們就能「行律法上的事」,不是按著「本性」,乃是按聖靈。
2>v.14「行律法上的事」並不是說他們成全了摩西的律法,而是說他們做一些「合乎律法的事」(金譯);摩西的律法所提供給猶太人的,「本性」在某程度上也提供給外邦人,只是它不像摩西律法那樣清楚明確而已。
3>v.15「是非之心」即是「良心」(新譯)或「良知」(呂譯),是「能分辨是非的心理官能」;或「對錯行為的知覺」。
4>v.15「同作見證」原文是個複合動詞,是「證實」、「為支持某人或某事而作證」。
5>v.15「互相較量」原文解為「在彼此的交往中」;「或以為是,或以為非」也可以譯作「控告」(accusing),或譯作「辯護」(defending)。
6>v.15「思念互相較量,或以為是、或以為非」亦是「他們的思想互相較量,或作控告、或作辯護」(新譯),本句意即外邦人在彼此的交往中,常在思想上對別人的行為做出道德的判斷,這些判斷多是負面的「控告」,但有時卻是正面的「辯護」。
7>v.16「隱密的事」是指未顯露出來的罪案、不為人知的罪、未曾受過審判的罪,還包括罪的動機與未顯露的罪的意念。
8>v.16「我的福音」並不是指保羅所特有的一種福音版本,而是他所受托去傳揚的福音。

vv.14~15這兩節是要解釋那些沒有摩西律法的外邦人,如何仍會被當作具有相等摩西律法的一樣東西來受審判──在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(v.5b),也是神藉著耶穌基督審判人隱密事的日子(v.16a)。

D.生活應用
一、我是不是常批評別人?在批評別人之前我要先省查自己,並且除去心中論斷別人的想法。
二、我自己要不藐視 神的恩慈,以為自己有基督寶血救贖的特惠,而一再的在罪惡裡行。
三、我要恆心行善、專心仰望 神。

E.參考書目
一、《聖經註釋-羅馬書》劉煥俊 著
二、《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-羅馬書》布魯斯 著;劉良淑 譯
三、《確鑿不移的真理-羅馬人書講解》沈保羅 著
四、《羅馬書註釋(卷壹)》馮蔭坤 著
五、《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》浸宣出版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落月鴞樹 的頭像
    落月鴞樹

    My Space My Style

    落月鴞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